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历久弥新
文明,是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被淬炼出的经典文化,这些优秀的中华思想文化,被不断赓续和发展,贯通古今,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求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都极为重要。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对指导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重要意义。要想学有所成,就不能浅尝辄止,就要长期进行深入的学习。如今倡导“终身学习”,就是对荀子“学不可以已”思想的发展。并且,学习不仅指在学校中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生活中对各种技能的学习,对各种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哲理的学习和体会,以及对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态度的学习。王阳明也提出“格物致知”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研究事物原理,进而获得知识。韩愈在《师说》中批判“耻学于师”的骄傲自满态度,提倡“尊师重道,不耻下问”。古代圣贤这些有关学习的思想,对指导今人的学习依然有重要作用。古人的光辉思想,通用古今,且历久弥新,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当达到中和的状态时,天地万物各自回归到其应有的位置,万物便能自然生长发育”。这句话体现了儒家对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秩序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才能相生;与人相处以“和为贵”,“六尺巷”的故事体现着“和为贵”的思想,被传为历史佳话;在家庭内部,也主张“家和万事兴”。可见,“和”的思想亘古弥新,延续至今,熠熠生辉。
中华民族的人民具有坚韧顽强、不轻言弃、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延续至今。古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体现着先辈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和改造自然持之以恒的精神。洪水来袭,去疏通;山挡住去路,去移山。他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改造自然的坚韧顽强、不轻言弃、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直流淌在我们中国人的血脉里,直至今日。战国时建成的都江堰,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国;魏晋南北朝时,迁移北方人到南方去开垦荒土,造就了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江南……现如今,我们治理黄河,减少水土流失;修建长江三峡大坝,水力发电,防洪抗旱;在甘肃、宁夏、西藏、新疆等地的戈壁滩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在众多沼泽地开发湿地,美化环境……这一桩桩事件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人们坚韧顽强、持之以恒、敢于改造自然、美化环境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品质从古到今,赓续发展,绵延不断。
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和崇高品质,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它是中华民族的标识,它终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延续,熠熠生辉。
--王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