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节一到,我便化作一只归雁,从繁华的上海外滩起飞,缓缓落在我的故乡,金陵古镇的青石板路上。
漫步在石板小路,点数着一块接一块的青石板,就像儿时牵着奶奶的手一边蹦跳,一边学数数一样快乐。仲春的江南,花落为褥,翠草成裀。在花草之间,流淌着我昼思夜想的小河。
沿石板小路走向巷子深处,几分烟火味幽幽飘来,我知道那是路旁的小吃铺子开张了。
石板路上的孩子多起来了,“冰糖葫芦呦,桂花酒酿喽!”,店家的吆喝声也渐渐多了起来。
“小姑娘,要不要买一串尝尝啊?”慈祥的老爷爷笑呵呵地用吴侬软语问着我。我何尝是“要不要”,而是一定要。孩童时,为了满足这口味蕾,长长的石板路啊,我恨不得一天跑个三五次。我将温热的冰糖葫芦吮入口中,咬一口,酥脆香甜。我用双手捧着微微泛黄的纸袋,买回了一份童年时最钟爱的甜蜜。
石板路的尽头是我熟悉的茶楼,轻轻抚开带有年代感的竹帘。才发觉,外面已细雨绵绵。白雨铺石,青石闪绿,行人撑伞。此时,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浮现在脑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仕途坎坷,人生无奈,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的先人就是用这炽热的爱国情滋养着诗意的江南,美丽的江南水乡,历经沧海桑田,生生不息。
茶浓,烟雨更朦胧,“白局戏”绵长的曲调,在茶楼回荡,吟唱着江南穿越古今的风雨故事。
啊!故乡的青石板路,如果我是您放飞的风筝,您一定是牵引我的那根风筝线,虽然不久的将来,我将离开您去实现我的留学梦。但分别是为了更美的重逢,您在,您的游子永远有归途!
教师评语: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包含踏春和祭祖两个内涵。小作者紧紧抓住这两个方面选材,融写景、思亲、爱家乡、爱祖国情感于一纸短文,浓郁的爱国热情流淌于笔端。
在行文构思上,小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以故乡的青石板路为线索,回忆了成长的岁月,故乡的方言俚语、美食、茶楼给自己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以及在成长的日子里得到的温暖和启迪。
在语言运用上,善于引用古诗句、四字排比句。使得行文画面感强,节奏感美,骈散结合,便于抒发真情实感。
本文不失为一篇成功的佳作。
又是一年秋季,在这金黄的季节,我来到了新的校园。望向窗外,眼前的一切变了,却又好像没变。
去年的我,站在那略小的窗外,充满希望地望向远处。早晨,日常从银灰的天空间洒向古老的校门,映作几片金色的碎影,仿佛稀有的银杏叶落入人间。虽然我早早来到教室是为了学习,注意力却总被这景色吸引。三三两两的学生,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或几人同行说笑,甚是欢乐,或独自静静地行走,x沉浸思考着。随着日光洒落的范围愈来愈广,入校的青少年们也愈来愈多,不就变成了那茫茫人海。偶尔能幸运地在白蓝交错的海中发现几位同班同学,这便是那大清早的乐趣了。晚间,天被染成浆果般的蓝紫色,有时我也与那缤纷的火烧云相遇。放学前,我常盯着窗外,盼那极短却美妙的铃声,盼它带我回到温暖的家。而铃声响后,那盼望了一天的美好便触手可及了。虽然以前的学习异常辛苦,但这份微小的甘甜属实难忘。
时间如流水飞漱,转学后,我再一次立于教室的窗——落地窗前。望见的已不再是那金属做的、略微生锈的大门,而是矩形的现代化教学楼与亮绿的操场。晨间,日光从玻璃间探入灰蓝的建筑,爬山虎般贴在其表面,风趣极了。或许是离海洋近的缘故吧,相比以前的温柔,现在的日光多了几分威猛。下方的小道常常能见到身着不同颜色的衣服的学生悠闲地散步,活泼阳光,是这漫长学生时代的放松。夜幕降临,灯光如同夜空中的星点,于大楼中闪烁着。天黑了,夜静了,唯有秋风从窗外拂过。
几天后,我又望向窗外。不知是眼睛过度疲劳,还是内心那股无形的酸楚,几颗泪珠缓缓浸湿我的眼眶。多少次抽泣,不过是受了委屈罢了,可这次我心中所感,却无法用词语形容。是不是我的眼睛出了问题,竟觉得眼前的一切从未变?依然是那欢乐的虚影,依然是那珍贵的情谊,依然是那明亮的光点。无论旧与新,我都拥有着身边人的陪伴;无论旧与新
我都收获着别样的情感;无论旧与新,我都坚定着前方的志向。今日的日光是如此之暖,洒向大地,形成一条金灿灿的小道。是为我而建的么?窗外那动人的景与物像在与我招手。我将手伸出窗外,风牵着它,为我指引未来的方向。
望向窗外,眼前的一切都变了,却好像都没变。变了的,是那四季更迭的风景。不变的,是我埋藏在心底,已慢慢发芽的种子——希望。
在我成长的路上,要说最温暖的,那得数与外婆共渡的平淡日子了。
暑假的清晨,阳光早早地洒满了大地。青砖黛瓦,绿树红墙,向日葵扶花轻吟。杨柳饮水照镜,碧绿的青苔覆在墙角,都成为了朝阳的陪衬。我沉浸在这红绿交织的画卷中,外婆那熟悉的院子已映入眼帘。
一进门便见外婆正弯着腰熬粥。我爱喝粥,外婆便回回都熬。每每她熬粥时,我便倚在她身旁,悠闲地享受这平淡的时光。
外婆轻轻将银发往后捋了捋,挽起袖子淘米,白花花的米粒顺着流水落下,回到盘中。几株葵花高昂着花盘,沐浴着阳光。外婆细致地搅着,火苗在炉上小精灵般扑腾着。不一会儿,粥变得愈发浓稠醇厚。她用勺子盛起一碗后,洒下少许芳香的葵花仁。
坐在院子里,阳光正好洒在村子里。看着山脚下的美景,我不禁吟诵“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外婆轻声地教导我:“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每个人都要在这张纸上画一个梦想。梦想就仿佛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葵花,却有一个别的花都没有的本领。尽管四周迷雾蒙蒙,尽管天空阴云密布,它总会找到太阳的方向,永远朝着阳光。待到以后你长大了,实现梦想必须自己去面对时,你一定记住:成长的路上布满阳光,你的梦想一定要有阳光。”
随着生活的磨砺,我渐渐明白了阳光的意义。
六年级,我转学了。然而现在的数学书和我原先学习的并不是一个版本。第一次的数学练习,我毫无头绪,无从下笔。曾经自信的我,完全蔫了。
九月的台风肆虐着,云层把初阳完全遮蔽了。校园里,数竿修竹,在风雨中垂头丧气。我低吟着:“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突兀的,几株葵花,依然高昂着头。
这时,一抹阳光透过云破处,正照在葵花上。蓦地,外婆的话回荡在耳边。于是,我不断恶补数学知识。我借来了所有的数学书,找到没有学过的章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总是先照在翻开的数学书上;课间,灿烂的阳光投下了我请教老师的影子;余晖里,我和同学一起讨论数学公式的推理与拓展。渐渐地,我的数学成绩赶了上来。
外婆,你教会我拥有一双发现葵花的眼睛,教会我用葵花去发现梦想道路上的阳光。
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观风起云落的人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眼前,阳光正好,葵花粥亦恰到好处。
带着心灵一同长大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读书征文
前些天,刚刚过完三岁生日的弟弟兴冲冲地和我说:“哥哥,我又长大了一岁喔,看我比你高了!”听着弟弟的童言,我忍不住调侃:“小不点,话还说不利索呢!”。玩笑之余,我突然在想,长大,如今已经四年级的我长大了吗?
百度词典告诉我,长大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年龄增大,引申为身体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疑,我已是少年;长大的第二层意思是指成熟,从这层意思讲,我似乎并未完全长大,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作者所说: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像此书副标题所写的那样,翻开书籍的那一刻起,我开始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由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撰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华盛顿邮报》对此书的评价:“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的时间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出于好奇和兴趣,我跑去书店买来了这本书,想去探寻心智成熟的密码。
与我最初的认知不大相同,这本书并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励志书籍,更像是一本现实教科书。作者没有讲出太多慰藉性的话语,反而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面对的事。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人们的行为及背后的心理活动,揭示的真相甚至可以说有些残酷,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不可否认,这样的真相让很多人觉得有些难以接受,但斯科特认为读者不该回避也不能回避这些问题。他认为:“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此书共包括四个部分: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从不同的角度对人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行为解读,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自律和爱的讨论。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所以书中说:“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而自律,则被认为是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书中将其分为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用中国的老话讲就是先苦后甜。这种方式需要我们调整享受快乐和经历痛苦的顺序,促使我们更加主动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后享受问题解决所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和快乐。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像我在学习时,父母总是鼓励我先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然后再去做想做的事情。也许每个人理智中都有这样的意识,只是延迟满足与人们安于享受的本性所背,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去练就。
承担责任这个方面突出了责任感的重要性。人一生中面临这无数的选择,并非每一次选择都是绝对正确的,而直面选择所带来的后果,需要我们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和勇气。问题出现时,人们或多或少地会选择推卸责任,将问题留给别人,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既然有勇气做出选择,我们就应该做好接受一切结果的准备,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尊重事实提倡人们不要活在自己或他人制造的假象中,直面事实,真实地生活。也许事实会带给我们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经历这一过程的痛苦,心灵才能获得成长,心智慢慢走向成熟。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避免对他人说谎,远离谎言和欺骗,真诚待人;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对自己说谎,宁愿活在一个残酷的现实中,也不要沉浸在美好的幻境里,尊重事实,直面问题。
保持平衡则是要人们在众多事务中权衡利弊,处理需求、目标与责任之间的冲突,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舍得”:为了得到一些东西,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舍去另一些东西。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我们会感觉到痛苦,但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回避放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停在原地,不让双脚踏上旅途。
自律的四个方面,总结起来就是理智同一些本能选择作斗争,直面自身的欲念、懦弱等弱点,并努力去战胜它。这一过程中,人们直面问题和痛苦并尝试着去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讲,痛苦也就不复存在,我们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强大。
关于爱,书中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的一种意愿。“爱不是花前月下,不是温情脉脉,不是堕入情网,爱一个人就要让他独立,不管是自己的父母、妻子、还是儿女,如果你的行为阻碍了他们心智的成熟,那就不是真爱。爱自己的儿女,就要让他们脱离父母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让他们勇于面对问题和痛苦,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双脚独自站立。”这样的认知在我的理智中是存在的,但似乎是“关心则乱”,特别父母对于我和弟弟,当遇到困难时,爱让父母心中的疼惜立刻占了上风,马上跑过去帮我们解决问题,恨不得自己代我们承受痛苦。而这样的行为,却恰恰阻碍了我们心智的成熟。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大量阐释,让我真正地意识到过分呵护带来的严重后果。父母可以陪孩子很久,但不能伴一生;父母可以帮我解决眼前的问题,却无法替我扫清前方的重重障碍。我真正的成长,正是在痛苦和磨难中实现的,在良好的引导和鼓励下,让我有更大的勇气面对原本恐惧的事物,陪伴我为了历练一颗更强大的心。
除了自律和爱,书中对于成长与信仰、恩典两部分也展开了许多讨论。这四部分从不同方面让我看到了更加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不像我曾经认知中的那样阳光,有惰性、有软弱、有贪念,甚至,也有一些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书中揭露的真相有些令人意外的残酷,但却让我更有勇气地活在现实中,有了想要去改变自己的想法。
真正的自知自觉,总是缓慢而渐进的过程。通过对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自省,慢慢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努力去改善,从而活出更好的自己。心智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失望有痛苦,但也同样充满惊喜和快乐,我愿带着我的心灵,一同长大。
教师推荐语: 看着都在按时长大,但心智不一定同步成熟。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大,小作者通过读书感悟告诉我们是自律和爱。文章将心智成熟之旅娓娓道来,愿你伴着喜怒哀乐,在努力和拼搏中栽种、收获。